|
杜国宏评选材料 |
|
2015年03月12日00:00 来源: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访问量:1198
|
杜国宏
申报表第一页
申报表第二页 基本信息:
杜国宏,电子工程学院,女,1977年出生,2004年到校工作,硕士研究生
教学工作总结:
自毕业入校工作以来,始终以做一名好老师为目标,在教学岗位上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以学生为本,教书育人;也始终认为能以自己的知识沉淀和技术经验来影响他人尤其是青年一代是一件光荣而又有意义的事情;同时也希望自己在今后无论什么样的环境中都能够不忘初心。
在校期间共讲授过《模拟电子线路》、《高频电子线路》、《微波技术与天线》、《专业英语》、《天线理论与设计》以及研究生课程《智能天线》等课程。虽然自己的专业是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但是经过多年由低频模拟电子到微波以及天线辐射系统的讲授中,收益的不仅仅是学生,同时也是自己系统知识不断提升的过程。因此,自己不会觉得课程反复讲授如同嚼蜡,仔细品尝和琢磨,无论内容的娴熟上,资料查找的更新上,还是讲授方法的灵活运用上,每次都有不同,关键是每次的讲授对象不同,因此,每一次都会给自己新的惊喜,虽然这是以几倍的时间花费为代价,但直到现在仍然乐此不疲。
让学生掌握当今电子技术类课程知识,课堂讲授是远远不够的,如何让学生由概念理论层面落实到可掌握的简单设计操作层面,实践教学必须与理论讲授应该互相辉映。因此,除了指导学生课程内实验外,还构建了无线收发系统设计项目方案,指导每届学生5个学期的工程实践,并且每年坚持带本科毕业设计。同时2012年起开始指导研究生学习。
学期内的学科前沿讲座虽然每次只有2个学时,但是需要很长时间准备,因为非常清楚需要用专业领域内新兴的技术和研究热点吸引自己的学生,激发他们对专业知识的兴趣。
经过多年的锻炼,教学效果得到学生和同行们的好评,在2010年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第二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上获得了理工组第一名的成绩。此后,学校多次安排讲授观摩课,起示范带领作用。
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工作是个持续的工作。下面是本人在专业建设、课程以及实践环节作的一些改革工作。
1、专业建设
在专业建设上,改革思路为“特色立足,扎实建设,追求卓越”。
参与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2005年招生以来的初期建设,2006年开始负责该专业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实验室的建设,包括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类课程的实验总体设计;参与了实验室仪器设备的选型及招投标工作;撰写《微波技术与天线》实验大纲以及实验指导书;审核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电磁场与电磁波》在内的7门实验指导书。
特色立足 在有了实验室工作经验的基础上,2008年开始负责该专业的建设,根据对全国以及四川省内高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调研发现,我校该专业培养目标与其他高校类似,无特色可言。这对于生源60%来自四川的专业而言,仅在川内就毫无竞争力。因此,经过长时间企业调研以及专家咨询,在2010年修改了2006版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目标定位为“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掌握电子信息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和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具有较强的微波射频工程能力以及创新精神,能在电子、通信及计算机等相关领域尤其是微波射频领域从事科技开发、产品设计、生产技术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由于成都微波射频科研设计公司众多,因此从麦肯思数据调查显示该专业就业和薪酬都居于川内领先水平。这充分说明专业特色的重要性。
扎实建设 有了明确的特色定位,本专业从课程群合理调整,重新编写课程大纲,设置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教材讲义编写以及师资引进,教师自我提升等各方面努力扎实开展工作。
追求卓越 为了进一步适应国家发展战略及电子信息行业发展目标的需求,以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2010年首次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2008级学生尝试实施了工程实践课程。该课程采用导师制,利用5个学期完成一个915MHz或2450MHz的无线收发系统项目,将他们每个学期的主体课程有机融合在项目中,使学生多了一个理论知识应用的平台。在此基础上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以电子工程学院为组织管理实施单位,联合相关企业、事业单位一起试点开展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工作,并于2012年成为四川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此外该专业学生每年都取得了全国和省电子类大赛的优异成绩。
经过多年专业建设的不断改革,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目前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电子信息科学专业与全国同名专业相比,建设上取得了良好成绩,从武汉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评价中心可以看出,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是本校唯一的五星专业。
2、课程改革
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的根本支撑还是课程的有效性。课程教学的总体效率框图其实更像一套无线收发系统:教师就是发射设备,学生就是接收设备,收发不匹配,效率当然很低。因此,本人在自己负责的《微波技术与天线》(2011年校优秀课程)以及《天线理论与设计》中分别进行了不同侧重点的改革。
《微波技术与天线》改革:
1)公式图形化
这门课的重点就是传输线理论,这也是这个微波技术最重要的理论,然而这章公式非常之多,学生初次接触这门课程,繁多的公式使他们很容易打退堂鼓,因此采用公式编程画图方式使他们清楚每个参数会对总体特性参量用什么样的影响,这样非常便于他们理解和掌握。
2)理论实验化
在以前的实验内容设计以及安排上为了行课方便,多是将实验集中在理论授课完全结束后才集中实验内容的,这现在不能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因此结合理论授课内容,重新调整实验内容,关键将相关内容行课穿插于理论课时中,这样学生更能理解所学内容。例如当学生们亲眼看到微带传输线,并在其开路短路状态下测量其波长时,恍然明白所说的“沿线波长”的含义。
3)考核过程化
我们必须承认只是以期末考试成绩(即使加权上实验成绩)来评估学生学业存在太多不合理性;我们也必须承认当今学生与十年前甚至五年前的认知情况、学习习惯是不同的。因此,过程化考核是势在必行的。
本课程在上学期(2014-2015(1))平时成绩的考核除了作业、实验等等外,还严格实行了阶段性随堂测试(开卷,两道应用计算类题目,20分钟),这样他们每章的学习有了紧迫性,前面基础扎实了,后面自然不会有太多人“坐飞机”了。
《天线理论与设计》改革:
由于该课程是属于专业方向限选类课程,因此采用更加灵活有趣的方式进行。
1)内容上以实际应用案例引入;
2)分小组讨论该类天线结构上,哪些方面对其能有觉得性影响;
3)教师讲解设计关键点;
4)给出亲自设计的仿真案例;
5)鼓励学生打电脑进课堂(边学边做,前两节课带的人还比较多,后来较少,应该还有其他课程,太麻烦)。
6)分阶段在线测试。
所学内容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测试,成绩为(30+40+30),测试地点计算中心。这种在线测试方式第一次尝试,有利有弊。
有利的地方:
1)分阶段考核的,学生不至于把压力全部放于期末,更利于常态学习;
2)开卷,多以设计类题目为主,便于程序绘制天线方向图;
3)题目出现顺序随机,因此学生很难以作弊;
4)成绩非常便于按知识点来统计分析。
但不利的地方是,学生上机输入慢,平时程序编写少,一场考试花费时间长。
3、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
积极拓展实习基地,我们在校企联合培养上尝试了以下几种相的联合:一,行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给予行业性建议;二,邀请技术专家参与课程的部分授课;三,学生派往企业实习;四,教师到企业学习;五,企业研究人员和教师项目联合指导学生。
邀请784所雷达天线工程师、爱立信射频工程师(第一届学长)来校授课。
科研促进教学
作为专业教师,将个人科学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相辅相成,在取得科研成果的同时,学生的专业眼界和能力也得到很大提高,指导研究生4人。
本人主要研究方向为天线与电波传播,并在该方向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近四年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EI/SCI检索6篇;主持科研项目4项,参与项目2项;申请专利2项。
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工作,2013年在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做访问学者期间,积极从事THz人工电磁材料及天线应用方面的研究。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会议ISAP2014 (天线与电波传播国际研讨会,台湾,2014年12月2日-5日),并发表学术会议论文一篇,与参会学者进行学术交流。
获选后拟展开的主要教学研究工作
1、以社会对毕业生能力需求为标准,将能力要求与课堂讲授、实习环节相对应,将能力要求分解到教学各个环节,并给出合理化评估方案。
2、《微波技术与天线》、《天线理论与设计》等课程充分利用采用课程平台,加强定期调查问卷、在线作答、在线讨论等环节,在与学生互动中,了解学习和讲授的欠缺,使教学有的放矢。
3、利用微课(教师和学生都可录制)等来现代信息手段,提高学生对电磁场、微波类等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兴趣;使学生了解电磁场、微波技术领域的最新科技动态,有助于他们树立专业目标。
4、基于本科专业认证标准,依据电子信息类毕业生基本要求,从项目意义和项目总体规划等方面对电子信息类工程实践项目,并进行分析和调研;利用PDCA质量循环模式对已立项的工程实践项目进行质量过程化管理;采用RUBRIC评价量规对项目作品,对参与工程项目的学生和指导老师以及联合企业进行合理评价。
|
|
|
前一条:无
|
后一条:黄健评选资料 (2015-03-12)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