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健评选资料 |
|
2015年03月12日16:36 来源: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访问量:957
|
黄健
申报表第一页
申报表第二页 基本信息:
黄健,软件工程学院,男,1976出生,2001到校工作,本科学历,硕士学位
教学工作总结:
回顾近两年的教学工作,感触颇多,为了整理过往,以期更好地投入到未来的教学及教改工作中,现总结如下。
1、教学工作的推动促进教改思考
在教学上,我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贯穿于课堂教学,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书育人的本领。近两年来,我先后承担了《数据结构》、《工程导论》、《数据库原理》本科生核心课程的教学工作,每学期课时量都较饱满,并指导了10名学生的毕业设计和论文。
对于这些基础的教学工作,需要认真考虑的就是如何上好每一堂课,如何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完成课程实践,如何使学生真正具有实际动手能力。因此在教学工作中,我始终坚持认真备好每一堂课,认真上好每一堂课,每一堂课都做到“有备而来”。在教学技法的改进中,努力增强自己的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生动化,做到不浮夸、不空洞,授课过程线索清晰、重点突出、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对待每一门课程的教学工作,我都非常认真,不会因为课时较多而降低教学质量,学生评教每学期都是优秀。良好教学目标的实现就促使我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环节设置、教学过程跟踪进行了一些思考。
2、教改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本人日常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因此我参与了软件工程特色专业建设、多项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针对教改的探索与实践,发表了2篇教改论文,获两项教学成果奖,在此过程中,指导校级及省级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各一项。我的主要教育教学改革理念、思路以及实施阐述如下。
(1)参与设计、研发“面向过程的课程教学管理与智能评测平台”,将群体式评测作为教学过程中重要一环付诸实践。
目前,大学的课程教学缺乏行之有效地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督与考核,往往采用的是课程结束时“一考定成绩”的做法,这种做法带来很多的弊端,造成个别学生平时不学习,考试前突击;什么都不懂,考前背试题;甚至考场作弊的情况出现等等。这些对校园学习风气造成了极为严重的不良影响。
为了减少传统课程考核方式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提高学生参与课程教学过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解决教师批改作业的瓶颈问题,我们教师探索了群体式评测在过程考核中的积极作用,设计开发了“面向过程的课程教学管理与智能评测平台”。该平台贯穿于课程教学的整个过程,涉及课堂点名、课堂提问、平时作业、阶段测试等环节,达到课程教学过程中的评定、检测和激励目标,加强了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促进学生全程学习、自主学习,切实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的教学目标。
“面向过程的课程教学管理与智能评测平台”的创新点是采用了合适的方式和手段,加强学生学习过程考核,可以将学生的精力吸引在课程学习上,从而营造出良好的学习风气。尤其是在文档型作业的群体式互动评测有效突破了“老师布置作业→学生完成作业→教师批改作业”这种传统作业模式造成的角色对立,避免学生作业主动性、认真性不强、老师批改作业工作量大且效果欠佳的弊端。在我所教授的《数据结构》课程中,充分利用了该平台,使教改的理念得以实践。
所谓“文档型作业”就是以附件形式提交,可以是文档、源程序、可执行程序等等。群体式评测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作品(作业)由一群人对其进行评价,参与评价的人越多,评价的结果就越显公正和客观。具体操作如下:
1)教师布置作业,给出评价标准和细则;
2)学生将作品上传;
3)教师利用“评测平台”的群体式功能将一个作品分发给多个学生进行评判;每个学生评判多少个作品,由老师设定,为了保证评判结果相对客观,可设定匿名评判;
4)教师可以随机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判;
5)每个学生可以对自己作品的评判结果给出反馈信息,给学生提供学生申诉或说明理由的渠道;
6)教师可以在班级内公布评判结果,学生可以自由对作品和评判结果进行再次评论,或者提交反馈信息,便于学生互相监督,使得评测结果尽可能公正;
7)教师主要掌控全局,干预个别不正常的状态。
群体式评测作为课程教学过程中对于作业实施环节的方法创新,对课程过程考核起到了很好的保障和促进作用,它的实施效果还是很明显的:增强了学生在作业评测环节的参与性、积极性和互动性。学生之间通过互评自己提交的作品,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相互学习的机制,为学生增加了一个拓展思路的学习环节,强化了课程学习的过程性。既提高了学生参与课程教学过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解决了教师批改作业的瓶颈问题,有利于实现教师与学生共赢的现代化教学目标。
(2)参与设计、研发“数量化考评系统”,对学生在编码能力上的提高进行探索。
软件编码能力的培养是计算机类专业大学本科教育的核心培养内容之一。软件编码能力评价体系,是保障学生实际工程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在绝大多数高校,“C语言程序设计”是学生接触的第一门编程类语言课,C语言对训练学生编程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传统的语言类课程的学习,对学生课后提高编程能力的教学方式就是布置作业和上实验课,但任课老师不可能阅读上百学生的课后作业;同时在实验课上由于课时有限,教师也只能指导个别学生,这样有问题的学生因得不到及时的帮助,逐渐失去对C语言学习的兴趣,甚至放弃对C语言的学习。加上原先C语言考核方式基本为纸质试卷考核,考核形式通常也比较单一,这种考核方式既不能真正考出学生的水平,又缺乏有效地对学生编码能力的评价体系,导致了学生软件编码能力的薄弱。
本人和铁菊红老师,在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鼓励下,在多年持教C语言的一线岗位教师帮助下,开发了一套“C语言编码能力数量化考评系统”,该考评系统担负着两方面的重要作用,一方面是对学生的编码能力进行评测,另外一方面也是一个学习引导和能力提高的跟踪系统,学生通过长期有效的编码训练,来逐步提高自己的C语言编码能力。该考评系统是一种对学生过程学习与编码能力的训练平台,可以对一个学生的编码能力进行较为准确的评价,并确定的指出这个学生在编码能力上的不足。
“C语言编码能力数量化考评系统”的创新点就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薄弱环节自主选择知识点所对应的题目进行编码训练。只要有浏览器,学生就可以随时随地参加编码练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选择知识点、难易程度和练习题数量进行练习,对于编程题学生提交答案后,系统能够完成自动评测,告诉学生该代码是否正确。每一道题都有一定的积分,通过做题获得积分来激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对于错误的题学生可以重复做,但积分会按做的次数要打折扣,如10个积分的题,如果做两次才对,只能得8分。
该系统于2011年5月份开发完成,并于2011年7月份投入到本学院2009级学生中作为C语言编码能力评测使用,于2012年1月份,投入2010级学生C语言期末考试中使用,使用效果良好。
对于2010级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们参加相关知识点的编码训练,如顺序结构讲完后,让每个同学参与有关顺序结构的编码训练,并要求难易程度的比率为易50%,中30%,难20%,且要达到一定的积分。这样一门课结束后,几乎每个学生(排除不爱学的)都受到了系统的编码训练,系统的自动评测方法,加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大部分学生反映喜欢这种编码训练方式,而且很有兴趣做题。在期末考核时,采用该系统进行考评,50%题目来自练习题库,50%题目是新增加的题,选择题占30分,编程题占70分。
(3)指导学生参加专业实践,使我和学生获得了成就感。
任何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效,关键是看学生的反馈,即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的评价、学生在相关专业中所做出的成绩。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中,我指导的学生单文远申报的《具备模块化载荷的无人多旋翼直升机平台研制》项目获得校级立项及省级立项。在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过程中,我充分地感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我们经历过专业技术问题的探讨、创新创业的思想碰撞、学习与就业的思索,当最终完成既定任务时,都自感收获满满。
3、下一步的教改思考
本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在近几年来开展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工作中取得的一些成绩,若有幸获选,我将在教学第一线上继续努力,争取更大的进步。
(1)继续“面向过程的课程教学管理与智能评测平台”的建设,下一步将预警反馈和敏捷优化机制加入到平台建设中,促成课程教学与时俱进。预警反馈和敏捷优化机制就是通过在学生、教师、家长和督导专家之间建立起关于课程教学过程的信息流,实现对学生学业和教师教学的监督、考核,以便及时优化学习方法、教学方法等教学相关的环节。预警机制的目的是建立学校、家长和学生三方联动机制,重在过程管理,从而将学校、家长和学生自身三方有机结合,形成合力,来帮助学生制订适合自身的学习计划,顺利完成学业。
(2)继续完善“编码能力数量化考评系统”的建设工作,目前该系统仅仅应用在C语言编码训练中,今后也可以将它应用在其他编程类语言中,如Java、C++等。
|
|
|
前一条:杜国宏评选材料 (2015-03-12)
|
后一条:刘俊评选材料 (2015-03-13)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