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本站首页  政策文件  教学培训  教学质量监测  教学研讨  教学资源  青年教师教学奖评选  资料下载  教师咨询 
 首页 > 教学研讨 > 正文 更多教学研讨
将要发生变化的课堂

2017年09月11日14:52  来源:《中国大学教学》  访问量:313

    过去20 年,在大学做教学科研工作的人们见证了两个悄然发生的变化。
    第一,教师上课的工具,从黑板粉笔变成了投影PPT,尽管效果如何不时会有争议。现在去大学课堂看,采用PPT 的比例即便不是100%,也有95%,可以说已经是一种普遍的实践了。由此带来的是,投影仪(还有那种多媒体讲台)成为教室除桌椅外的另一种标准配置——缺了它将会被认为是一个问题。这个变化完成的动力在哪里?学校号召和鼓励教师开展“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动力,但在没有统一要求和规定的情况下,更多的是教师们“趋利避害”的一种内生动力。
    第二,做科研,难免要查资料。20 年前上哪里查?到资料室,到图书馆。本单位的资料室、图书馆收藏不够丰富,就到外面找。我还清楚地记得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的那些年月里,到北京来的一个经常性事务是上中科院计算所的资料室,或者是国家图书馆,复印一堆资料带回去。现在呢,想要查点什么,上网是第一行为(下意识的)。基本也就不用去资料室和图书馆了。这里,尤其要看到的是,尽管有些文献只是在付费数据库中才有,但大多数文献可以免费获得(至少在计算机领域是如此)。
    这个变化完成的动力何在?网上为什么就会有那么多丰富且有价值的资源呢?我认为这是因为,在数字化和网络化时代,数字资源的开放共享意识逐渐深入人心,以及相关行为的成本很低。人们倾向于把自己的研究结果放到网上让他人自由下载,一个人得到他人的文章后,也常常愿意再放到网上(从而增加了被检索到的可能性)。当这一切只是举手之劳时,“愿意”,就成为现实了。于是我们看到的,也是一个自发的演化过程。
    上述两个变化,除了它们本身是两个不同的现象外,还有一个不同,那就是前者催生了一个产品,即多媒体讲台,也帮助了一个产品,即投影仪;而后者则是在挤压(或者说改造) 一个行业,即传统学术期刊和图书的出版。
    这里,我们不是要深入讨论这两个变化本身,而是想看看它们带给我们什么启示,是否预示着某种新的变化。我的主要观点是:如果说上述分别是“讲课”和“查资料”概念的变化, 那么下面要发生的变化就是“听课”的概念了。
    以前,包括现在,“听课”是个什么概念? 大体而言(绝大多数情形),是学生按照指定时间去指定地点,少则十来人,多则几百人聚在一起,听一个教师(极大可能是用投影PPT 的方式)讲上1~3 个小时,然后散掉。
    这1~3 个小时,假设教师是精心准备的,抑扬顿挫中体现了重点和要求,加上个人流露出的对所教授内容的感悟和思考,因此学生听讲要比自己看书的效果好很多。而教师根据现场情况即兴发挥,常常令人印象深刻,这也是书上看不到的。
    这样的听课,价值是显见的。不过也是有成本的,那就是一群人在指定时间去同一个地方待一段时间。特别是,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会导致他们在那段时间里不一定总有收获,有时觉得无聊,以及在一个地方思想开小差后回过来,就再也不知教师所云了。
    随着技术的发展,一种新的状况出现了。下面是我的一段亲身经历。在一所大学访问,坐进一间教室听课,下课后和任课教师一起回办公室,刚才讲课的全程录像就已经在网上了!那位教师说该校的教室都是这样装备的,所有课程每一节课讲完后视频就放在网上,以方便学生学习。这无意中解释了我的一个困惑:刚才那间教室很大,有300多个座位(据说选课的学生就有300人),但当时到场的大概只是100人。也就是说,在这种技术条件的支持下,权衡在指定时间去指定地点待一段时间的利弊,许多学生已经感到没有到教室的必要了!当然,上面这种技术条件现在还不普遍(成本不低)。我不知道中国现在有没有大学全面部署了这种课堂教学基础设施,就北京大学而言,也只有极少数教室有全程录像的条件,因而还不是一种广泛的实践。
    我想问的问题是,假若成本不是问题,学校该不该提供这样的条件?即,每间教室的每一堂课都自动地同步全程录像上网(可以只是校园网)。现在看来,随着技术的发展,成本(包括建设和维护成本)的确会越来越不是问题了。
    如果达到这种状态,学生不出现在课堂上的概率会不会更高呢?
    我认为回答是肯定的,学生会更多地选择不到教室来听课了。我们现在已经看到,由于有些教师是发放讲课PPT的(学生们也要求),学生选择性不来教室听课的情况并不少见(买教材的、记笔记的学生都少了)。想一想,如果每次讲课的视频(包括PPT)都能有,到教室来听课的意义还有那么大吗?
    那么,是不是因此教师就不该给学生发放PPT,学校即便有条件也不该提供课堂录像呢?当然不是!因为那样的安排的确给学生带来了方便,学生更能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听课”的方式:去教室或者待在宿舍,当时或者过后,一个地方没听懂就反复听多次。如果一门课程的教和学就是备课、讲课、听课、做课后作业,就会出现我们必然会面对的境况——一种学生觉得爽(自由,且不损失什么),教师不一定感觉好(课堂里稀稀拉拉,氛围不够),学校也可能认为不好(教室资源利用率不高)的境况。这里有一种纠结,也就是:
    教师提供讲课PPT,学校安排讲课录像上网→学生倾向于不来课堂听课了。
    即:做了方便学生的好事,学生也高兴,但他们的行为(不能说不合理)让做好事的人有些不爽。
    问题出在哪里?或者说如何改善这种境况呢?
    我以为,关键在于要让课堂的体验是不可替代的——仅看录像会失去太多。如何让课堂有不可替代的体验?是数字化和网络化时代的一个大课题,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公认的有效实践,是对成长于传统课堂的教师的一个挑战,是一个为让我们的教学生涯有较大意义而不得不应对的挑战。教育需要一场课堂的革命!
    一个好的但仅看其录像对学生意义不大的课堂,将会是什么样的?尽管我们还不能有明确的定义,但不妨畅想一下它该有的特征。在我看来,最主要的一个特征,就是学生的“参与”,而不只是“听讲”。英文有两个词区别得很好,即“participate”和“attend”。
    作为一门课程学习的组成部分,这种参与式课堂应当由各种活动构成。简短的讲解、问答、讨论、辨析、阐述与点评、做游戏、测验等,都可能是有效的活动。但为了有效,需要教师有适当的准备,也需要学生有备而来。而不是像一直以来,学生上课(attend a lecture)的心理准备基本是(潜意识中):去听他/她说些什么。
    不难想到,为了有效参与有特定内容和目标的课堂活动,学生的准备应该是有指导的。预先做哪些阅读,完成哪些练习,思考哪些问题,以及看哪些视频,等等,都可以是指导的内容。注意,我这里特别提出了看“视频”。这是因为,人们的实践已经证明,对许多要学习和理解的内容,视频的呈现比文本有更好的效果。这里的视频,最好是精心录制的(抑扬顿挫、个人感悟与思考尽在其中),或者是现场录制但经过后期仔细处理的,于是比传统课堂全程录像更加精练、高效。
    上面我们基本上完成了一个推理,即未来大学中的课程学习会出现一种新的形态(所谓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在这种形态下,课堂活动是参与式的,学生需要为参与这样的课堂事先学习和准备。教师需要指导这种学习和准备。为此,他可能会用到一些视频资源,可能是自己的,也可能是他人的。慕课,则可以看成是有助于学生参与课堂的理想材料的一种近似。
    我以为,这就是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将给大学教学带来的一种新变化。如同在本文开始提到的两个变化都历经多年终成常态一样,新变化的发生,尽管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但却是不可避免的。这种不可避免性,不仅仅在于“对学生更好”,还在于“对教师也更好”,从而就有了内生动力。层出不穷的慕课,开放共享,将促进这种变化。

    尾注:对课堂活动的改进,也是近年来国内外教学研究者和实践者关注的热门话题。关键词有activelearning,participatory classroom,interactive classroom,engaging classroom,等等。甚至20年前就有讨论(很有影响的论著之一是M. Harmin的Inspiring Active Learning: A Handbook for Teachers)。之所以还没有形成真正的改变,我认为一是在于课堂实在是一个很复杂的事物,改起来不容易;二是在于必要性还不是很明显,教师们习惯了的传统方法依然大都还过得去。本文的意义在于通过人们熟知的两个变化和一种现状,映照出参与式课堂的必然性和紧迫感,并特别指出慕课在其中能够发挥的作用,从而可能对有前卫意识的教师产生一种提示:现在是行动起来的时候了!

    (本文系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前一条:减少“伪倾听”还需从课堂改革入手 (2017-06-20)
 后一条:钟秉林:互联网教育带来的新挑战 (2017-09-11)
相关报道
 
 
 
 
 
 

 

◆ 教学公共信息

教室课表
各专业教学计划
专业设置

◆ 学校公共信息

航空港校区位置
龙泉校区位置
航空港校区教室分布
龙泉校区教室分布

◆ 教学资源

关于共享网络直播讲座视频的…
第六届“大学教学改革研讨会…
清华大学“学堂在线”面向全…
现代教育技术
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

◆ 相关链接

教学督导
国家开放大学
学堂在线
爱课程
新浪公开课
四川·成都市西南航空港经济开发区学府路一段24号  邮编:610225
学校值班电话:028-85966502     联系www.det365:电话028-85966103  电子邮件  留言
Copyright©成都信息工程大学www.det365 2013  建议使用IE6,1024*768以上浏览